鋅易溶于酸,也能溶于堿,故稱它為兩性金屬。鋅在干燥的空氣中幾乎不發生變化。在潮濕的空氣中,鋅表面會生成堿性碳酸鋅膜。在含二氧化硫、硫化氫以及海洋性氣氛中,鋅的耐蝕性較差,尤其在高溫高濕含有機酸的氣氛里,鋅鍍層極易被腐蝕。
鋅的標準電極電位為-0.76V,對鋼鐵基體來講,鋅鍍層屬于陽極性鍍層,它主要用于防止鋼鐵的腐蝕,其防護性能的優劣與鍍層厚度關系甚大。
要把被一些人認為很簡單的鍍鋅真正做好,并非易事,下面舉一些例子說明。
案例一:某廠為新搬遷的新地址,主要電鍍鋅瑪鋼(鑄鐵類)和冷軋板沖壓件,鍍鋅工藝為氯化鉀,其中一條滾鍍鋅線(三槽),滾鍍鋅合格率低。圓環形工件10%不合格品為高區暗、鍍層薄;瑪鋼類工件80%不合格品為高區不光亮、低區暗、鍍層薄。筆者應邀到現場處理,滾桶為新制造的,做了許多改進,如加長、加固、陰極進滾桶側板孔改小,避免小零件掉出,滾桶轉速7r/min,認真察看滾桶內導電辨,發現導電辮因與滾桶側板孔間隙太小而隨滾桶轉動而翹起,而不是下垂伸入工件中,導電辮頭太輕,且圓柱形,外徑比圓環形工件的內徑還小,有可能某些工件套入導電辨頭上,造成這些套入的工件一直在鍍,同時檢查pH值各為6.2,6.4,6.3。當即趕制加長100mm的導電辨,加重導電辨頭,用化學純鹽酸摻水稀釋后調低pH值至5.4,同時用干凈燒杯取槽液再加光亮劑A、B,觀察有無析出,判斷出是否光亮劑過量;用霍爾槽試驗最佳的光亮劑比例,得出光亮劑A、B偏少。更換加長、加重的導電辮,補加光亮劑后即施鍍難鍍的瑪鋼類工件,達到全部合格。本例要點:認真觀察,導電是關鍵。
案例二:某廠為簡易電鍍鋅作坊,自產自鍍自用,氰化滾鍍鋅后鈍化發霧。筆者應邀到現場處理,工件為擠鍛壓加工的直徑10~15mm、長130mm軸類,表面油很多,無除油工序,整筐約50kg工件浸在濃鹽酸中10min后、水洗入槽氰化鍍鋅,出光后發霧、無法蘭白色鈍化。當即找來洗衣粉代替除油劑用溫水泡溶解將工件除油后、水洗、酸洗、水洗入槽鍍鋅,出光后發霧現象減輕很多,說明油污是禍首、以前帶入氰化鍍鋅槽液中油污仍很多,去除氰化槽液中油污很難,筆者試用CK-778鍍鋅除雜劑,利用其中鋁粉與槽液反應上浮托起油污,不斷撈掉上浮物,除掉大部分油污,同時取樣分析:氧化鋅30g/L,氰化鈉高達100g/L,光亮劑太多。詢問操作者回答:因發霧,誤認為氰化鈉太小、光亮劑少,多次加氰化鈉、光亮劑。當即取出部分槽液加水稀釋、補加氫氧化鈉、氧化鋅,按正常工藝,全部合格。某廠為瑪鋼(鑄鐵類)電鍍鋅,工藝為氯化鉀滾鍍鋅,產品出口。產量大、要求成本最低。筆者應邀前往商討改進工藝,以降低成本。該廠工件為圓柱形狀、單個重約200~500g,建議采用螺旋殼式滾鍍桶,大開口、無滾桶門蓋,無需裝卸滾桶門蓋之煩瑣工序,滾桶內外槽液更新快,減少施鍍時間,正轉方向施鍍,反轉工件倒出,就像陶罐里倒橄欖,一個都不剩。當即用硬紙板制作個螺旋殼式滾鍍桶的模擬件,用小石子代替工件觀察正反轉時工件運動情況。廠方立即安排按圖制作,投用后效率提高30%,光亮劑少用,成本降低10%。筆者并制定加藥要點:氯化鉀、氯化鋅、硼酸幾乎都是帶出消耗,只需少量補加藥品,多掛鋅板;硼酸不必用沸水溶解,用滌綸布縫制兩個長500mm、寬220mm布袋,加入約半袋的硼酸,綁好掛在陽極杠兩頭浸入槽液即可;光亮劑要用水或槽液稀釋后才慢慢地加入;每班用稀鹽酸調pH值;用PP管作冷卻管通井水冷卻槽液,降低光亮劑消耗;用鈦鉤將小鋅塊連接長鋅板;常做霍爾槽試驗。若有不好鍍的槽液,將其調成預鍍鋅液:氯化鋅高、氯化鉀適中、光亮劑少、沖擊鍍3min后再換槽再正常鍍;整流器改為開關電源,降低能耗、提高鍍層均勻性。